独生子女习惯养成
已有 361 次阅读 字数(1952) 2015/3/31 19:33:20
在我们中国,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有的家庭的独生子女由于得到太多的宠爱,成了“小皇帝”,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让她们快乐的懂得感恩,家长也要有一定的原则,爱孩子但不是溺爱,相信孩子会成长的很好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对他们倍加关心和呵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还是要注意自己在爱与溺爱之间的选择。只要家长理解了什么才是孩子未来的真正幸福要以及时刻考虑到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社会竞争时,你就会意识到我们该怎样去做了。 一、不妨做个“懒”家长 家长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有自信的人,就要注意让孩子从小自力更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等等。例如,孩子2岁开始,就让他们自己用勺吃饭,家长不要再那么“勤劳“地给孩子喂饭了。到了4岁,就让孩子自己练习使用筷子,手巧而心则灵啊。虽然在我们**看来,吃饭、穿衣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这些就是事关重大的任务。 二、“无批评教育” 尊重孩子的特点;因为孩子的经验少、能力有限,他们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纠正。例如在上例中,大人说话时孩子乱插嘴,无批评的做法就是,坚定地告诉孩子:请你等待2分钟,我们把事情说完,再认真听你说话;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讨厌!”“大人说话时不要随便打断!”三、做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精神孤独,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了解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陪孩子参加他们喜欢的活动,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环境,和同龄伙伴的交往会使孩子互相学习、受益良多,家长之间也能互相交流、互取育儿的经验。所以说,为什么现在总是能听到家长说“我们四个大人管着一个孩子还是管不好,孩子任性,不听话”、老师们也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难教育,幼儿园的老师不好当,责任太大,家长年轻化,老人溺爱孩子”。这是家庭教育转向集体教育的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放”和“接”的转折。怎样让家长“放”放得放心,我们做到了,得到的认可,给家长以帮助了,以“德”服人,以“才”育人,家长才能放心。我们“接”接的顺利,接的过程中有阻碍,我们做到了一个教师的责任,教师的技能,以教师的德才兼备为准则,才能接的顺利。在过去时代,信息,交通不发达,就没有更多的交通事故,更多的意外伤害,没有更多的不安全因素,也就没有那么多因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而发生的精神异常而造成不良后果。那时的污染不严重,可以吃到放心的菜,放心的肉,放心的米面,就没有更多的因食物的影响而造成身体的疾病。那时的人是过着“苦”日子,孩子都是自然的生长,摸爬滚打的练就了一个好身体。接受着传统的教育,“要有礼貌,要学会孝顺,不要拿人家的东西,不要和人家吵架、、、、、” 但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接受的信息多了,吃的丰富了,玩的多样了,孩子的大脑智力开发早,接受能力强了,家长的观念有些滞后,已经“圈”不住孩子的思维了, 对于年轻家长将自己的子女全权交给家里的父母养育或请保姆照顾孩子的做法,这样做会使得孩子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也是一种“焦虑性的亲密关系”,害怕再一次被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抛弃。 如果孩子们稍大一些,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他们就会再度面临分离,第二次受到伤害,而且重新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也需要很长的过渡期和适应期。童年时期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容易形成分离的焦虑和对爱的焦虑,不太相信别人会爱他们,对自我的认同低。如果孩子们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话,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心理影响,毕竟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对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更高要求,什么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我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基础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也就是更加严格。我个人认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以尊重幼儿的人格,挖掘幼儿的潜力,掌握幼儿的生长规律,因人施教为教育原则,对家长传授教育理念,纠正老人育儿观念,紧紧围绕教育大纲,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的反思,总结,更新,才能不断的创新,把教育工作做得完善,更人性,我们的使命是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培养完善的人格,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