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的行为方式
已有 354 次阅读 字数(1788) 2016/7/14 9:46:36
在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尚未完善,幼儿的可塑造性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生命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新《纲要》还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受到充分的保护和照顾,同时除了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也同样重要。????????培 养安全意识要着眼于幼儿的内化程度,培养正确的态度要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形成安全行为方式要着眼于幼儿的自觉主动。那么,如何切实有效地强化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安全的行为方式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与途径:一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如 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 知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二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走廊上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幼儿进行商量,我们就在室内和走廊上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走廊和卫生间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在 在活动区和墙饰,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三三、通过直觉体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 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四四、利用标记、语言进行暗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 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于是我想到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也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形象的标记。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看到这形象的标记,才能有次序洗手、接水、小便了没有了。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张华剑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