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英语小歌谣
已有 373 次阅读 字数(1980) 2017/9/21 17:55:36
巧用英语小歌谣 幼儿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会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详细的纪录了每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其中也纪录了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趋势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会逐渐趋向收缩。专家指出:‘3~6岁内的儿童,相当容易学会世界各民族语言的发音。’一直以来,幼儿在学习外来语上有很优越的先天条件,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新的单词。但是孩子们有其鲜明的年龄特征,比如说注意力时间短、喜欢重复、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等,于是我结合年龄特点精心设计英语活动。 例如:在第一次的英语活动中,我将ant(蚂蚁) 和A作为我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的触觉(摸)、嗅觉(闻)、味觉(尝)等多感官参与学习,并让每个孩子上来做“送ant 宝宝回家”的游戏,使每个孩子都能练习和重复ant这个单词的发音,我也能为他们个别纠正发音。最后结合短小易学的儿歌(crawl like Abby, on the floor, up the wall)一方面是幼儿熟悉ant 的发音,另一方面把ant的特点也感知了一次。一次活动下来,孩子们兴趣很高,而且很轻松的就把ant这个单词学会、记牢了。 一、巧用英语小歌谣 首先,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水平。极富特色的韵诗、歌谣及儿歌,旋律好听、简单易学,既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又能配合儿童的喜好。用一种有节奏的方式来呈现语言,更增加它的多样化和新鲜感,带给孩子一种活泼欢快的语言接受环境。 其次,因为歌曲童谣大都可以配合手指及肢体动作,不但增加趣味性,同时也符合孩子好动及爱玩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子记忆和理解,对语言学习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如,孩子在学习bird(小鸟)时,边学小鸟飞边念儿歌“bird, bird, fly fly fly”, 学习elephant (大象)时,边学大象走边念儿歌 “frog frog ,jump jump”。 动作歌谣如下: Sometimes I am big,(站起来,并将小手张开,做个大大形状) Sometimes I am small.蹲下来,收缩肢体)Sometimes I am very tall,(站起来踮起脚尖,更用力的将肢体向上伸展) Sometimes I am very small.蹲下来,并尽可能的将肢体缩的很小) I am tall nowsmall now.站起来,蹲下) Now I am a tiny ball.(蹲下双手抱膝,将身体卷成球状) 二、耐心纠正小错误 孩子们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全,又因孩子们所生长环境的关系,会伴随着发音的不准和不清的现象出现。随着时间的增长,幼儿发音器官的会不断完善和成熟,是可以改变的。在英语活动中,我就经常碰到幼儿发生以上的发音错误,例如:早上点名,幼儿应该用“I’m here.”来回答我,可是灵灵却发出“I’m kere.”的音来,我对她的发音予以纠正,可是经过三、四边之后她还是发出kere的音。我停下手中的点名工作,把她叫到我的面前,口对口的纠正起来,一遍又一遍,渐渐地我胸中的无名火烧了起来,我也感觉到她开始紧张了,声音因害怕而颤抖,舌头也不听使唤了,嘴里的音越发越含糊。我停止了纠正,强压住内心的急躁,耐心地说:“喝,喝水的喝,说说看。”“真好,再说一次。h h h ,h-ere---here。”第一次,还是说错,我再纠正了一次,终于我惊喜的听到她的口中发出轻轻的声音“here”,我高兴极了,对她大加赞扬,下面的小朋友也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之后,我开始自醒:幼儿一时发错音是很正常的,关键看教师如何纠正,还要想想在教的时候是否忽略了什么,于是我忽然想到,here这个音在听觉上是很容易与kere混淆的,所以在教之前,应先让幼儿搞清h和k的区别,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发错音了。但是值得重视的事,不管孩子是否能正确的发音,但是教师都应给与孩子最正确的发音,因为这会给孩子留下最深的影响。 三、挖掘幼儿记忆的潜能 幼儿虽然年龄小,语言发展不完善,但是经过实践,我觉得幼儿记忆力并不差,关键是怎样挖掘?孩子对自己理解的、容易发音的单词记忆特别好。例如:ant、bird、cake、cat、duck 等。孩子对歌曲、儿歌的记忆力特别好。例如:“Hello”、“food”“sun”等,平时只要一播放这些歌曲或儿歌,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的参与,而且乐此不疲,有的孩子甚至在自由活动中也会唱起来,一个孩子唱错了,其他孩子还会纠正他。这些都表明,孩子记忆力不差,关键看教师教授的内容,设计的活动是否是他们感兴趣的,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只要是具备这些特点,孩子们就一定会将所学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 另外我还发现,幼儿对英语的反馈大多集中在第二次,或者说是复习课上,我把它称之为“奇妙的第二次”现象,在设计活动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不强求幼儿的第一次反馈,注重第二次的温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