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注意力
已有 631 次阅读 字数(3108) 2015/6/30 13:38:29
对于学龄期儿童,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往往做作业不专心、上课不认真,学习成绩自然会受影响。如何集中孩子注意力也成为广大家长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孩子的注意力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 近期,我了解到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而头疼,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可以从孩子的健康情况、个性及家庭环境入手。孩子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两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七分钟;四岁为十二分钟,五岁为十四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孩子不专心,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其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后者其实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只是将注意放错。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甚多,在生理方面,孩子若身体不适,警力或知觉发展不良,天生好动,以及神经系统或大脑微功能发生问题时,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些情况都必须由医生检查和治疗。此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不足过分依赖、缺乏耐心或情绪困扰亦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这些情况大多数是教育方式和成长的环境所造成的。除了解决生理上的问题外,家长应该认识到,专心其实是一种可以训练、学习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埋怨孩子不专心的同时,亦要反省自己有无不对之处。例如,孩子玩游戏时全身投入,正是在培养聚精会神的习惯,此时家长不要任意打扰、干涉和打断。平时家长可以将游戏时间与日常生活配合恰当,并指定一个固定的玩游戏的角落,将环境安排得有条不紊,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外界事物。家长亦切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超过能力所及的事。以免他们借着不断变换活动来逃避大人的责备。此外,家中的气氛亦必须稳定,避免经常搬家及家中太多的人出入。亦切忌同时买太多的玩具及图书给孩子;使他们左顾右盼,不知所措,而无从培养仔细、有耐心、反复和专注一件物件的习惯。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表现出专心、坚持和耐心的榜样。一旦发现孩子有专心的表现,更应加以鼓励和称赞。对于年龄小的幼儿,可从说一则故事开始,不断地增加数量来加以训练。至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鼓励他们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工作,并且做完一件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投入的时间逐渐增加。除了要他们自己提醒自己不分心以外,家长亦要表现和善的态度。只要采取这些方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即可改善。学习过程当中,常常会有孩子学习沉不下心,上课不能认真听讲,注意力涣散,走神,似乎在学习之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在吸引着他们,而把精力放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养成了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又怎样来改善这种坏的习惯呢? 注意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于一件事情上,而是不断地转移到其他多件事情上面,比如有些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经常搞些小动作,一会做这样,一会又做那样等;还有一种情形,注意力不是不能集中,只是不能集中在当前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到与当前进行的事情无关的某件事情上,比如有些小孩发呆,说明他的注意力集中到其他事情上去了。前一种情形主要是由孩子内部的原因造成的,比如由于生理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的长期影响等原因,导致孩子未能养成将注意力专注于一点的习惯,很容易受外部刺激的干扰。第二种情形则主要与来自外部的原因有关。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只是“走神”现象发生的频率和程度不同而已。即便对于那些“走神”现象发生比较多的人,也并不是说他们就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相反,在某些时间和场合下,他们还可能比一般人更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达到高度专注的状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那些不是太简单,也不是太复杂的刺激信息或相关事物最感兴趣,也最能引起注意并保持这种注意。如果刺激信息或相关事物对个体的智力以及知识经验来说过于简单,没有新的信息成分,那么就不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持续注意。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所面临的刺激信息和问题难度稍微超过他的能力、经验和知识结构,但又不会超出太多时,才会引起他的最大注意和兴趣。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在解决那些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的时候非常专注,而对相对简单枯燥的任务,则显得漫不经心,缺乏兴趣。人的注意力一方面很难长时间集中,另一方面易受外界环境以及内心情绪波动的干扰而“走神”。应该说这是人的正常心理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但是有的人却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学习,那是因为他们一方面把学习当作是非常感兴趣的事情,另一方面是他们内心和谐、心理冲突相对较少的缘故。也有时候,注意力不集中或“走神”,可能是因为常常要求自己能够完全“心无杂念”,心思百分之百的用在学习上,如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就不断地责怪和强迫自己,结果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注意力越加难以集中。这时候就会把正常的心理现象当成了异常,越是苛求自己要注意力集中,注意力越是跑到了“怕被干扰”,“怕注意力不集中”上,导致对于外界刺激过于敏感,结果真的“注意力不集中”了,于是更加苦恼,更加想摆脱这种状况,更加关注注意力的问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难以自拔。事实上,造成孩子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孩子天生注意力分散度高、反应阈值低。这类孩子对外在的很小的声音、光线等刺激的敏感度比一般孩子高,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2)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提供太多刺激,使得孩子养成了不断转换注意力的习惯,或者由于家长要求孩子做不感兴趣或者难度太大的事情,孩子就会通过不断变换活动来回避问题以逃避大人的责骂。另外,从小给孩子买太多玩具或者玩具都太简单而引不起小孩仔细研究和思考的兴趣,也可能导致孩子没有机会养成专注于一件物体的习惯;3)学习环境的影响。如果学习环境中有很多会引起孩子分心的干扰因素,也会导致孩子难以专心学习;4)心理因素。有些孩子在不能获得别人的正面肯定或鼓励的时候,就会有意地以行为来引人注意。那么,孩子注意力该如何提高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1、消除干扰法: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有明显的影响,如果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情,突然被其他声音或色彩打扰,注意极易分散,所以较好消除干扰,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时不要打断,即使有重要事情也可以等到孩子手中事毕再说。2、鼓励表扬法:鼓励孩子做有兴趣和可胜任的事情,但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不能超过他本身的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或繁杂,切忌一事未必一事又气,三分钟热度极易分散孩子做事的热情和注意力。如发现孩子有注意力集中的表现,应及时鼓励和表扬。3、全神贯注法:5-7岁的孩子能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7-10岁约20分钟;10-12岁约25分钟;12岁以上是30分钟左右。家长要掌握孩子的注意力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平时多对孩子督促,养成良好习惯。4、培养兴趣法:兴趣是注意力的源泉,培养孩子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并努力把间接兴趣转化为对活动的直接兴趣,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法之一,应当注意的是要防止孩子兴趣过多,过杂,应有特色,才能让孩子的思维领域不被分散。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注意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可根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孩子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