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木游戏中的教师介入问题
已有 693 次阅读 字数(2288) 2017/6/7 14:05:55
关于积木游戏中的教师介入问题 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类型之一。由于材料开放、易拆易建,幼儿可以任意组合,象征性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意愿,从而获得创造的快感。幼儿不仅能从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而且能借由不断提高的建构技能获得认知的发展。 当幼儿的搭建水平不尽如人意时,教师有必要介入指导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教师指导性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可能会推进幼儿发展,也可能会干扰幼儿的游戏意愿,这正是教师所困惑和担忧的。 教师介入幼儿积木游戏要适时。我们知道,发展是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相统一的结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关系。在游戏中,当幼儿不满足于自己已达到的水平时,他们就有了发展的内在需求,开始向新的水平挑战,而这一新水平恰恰是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的介入要想既满足幼儿游戏的意愿,又推进幼儿的发展,首先要判断好介入时机,即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一旦教师的指导要求远离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的游戏就立即会变成一种被动行为,从而影响其情绪体验。 那么,如何把握幼儿积木游戏中的最近发展区呢?教师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发现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比如某种形状的积木不够了),或是发现幼儿在改变和完善原来的搭建方法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总要倒塌),在幼儿一时难以自己解决而准备放弃时,教师的介入要赶在幼儿放弃之前;二是发现幼儿的建构行为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或有明显可改善与提高的空间,教师可以介入,及时提出问题和设置困难,以挑战幼儿的搭建方法,比如,问一句“车库的门在哪里”“没有楼梯怎么上去”,就能使幼儿提高作品的复杂度;一句 “这里轻轻一碰就要倒了”,就能引起幼儿对稳固建筑结构的思考。在这两个关键点中,前者是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挑战和自我挑战,后者是教师对幼儿的有意挑战,引起的都是幼儿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得好,就能助推幼儿的发展。 再来看这个案例,如果教师介入的目的是提高游泳池作品的复杂度,那么就可以建议性地提问“如果要进行游泳比赛、高台跳水,游泳池应该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幼儿思考是否要增加池内的赛道、跳台,甚至改变游泳池的形状等;如果要提高围墙的复杂度,就可以问“游泳池的围栏怎么会跟外面的围墙一样高”,以引发幼儿对围墙高度的思考,从而考虑形成墙面;如果想要让幼儿明白长方形的对边应该等长,正方形的四条边要一样长,那么就要问“你们搭好的围墙是什么形状的呀”……至于这样一种指导性介入是否会使幼儿变得被动,从而影响幼儿的情绪,就要看教师的介入方式了。 教师介入的方式是“引”而不是“教”。这里的“引”,就是指教师通过提示和建议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这里的“教”是指教师直接告诉幼儿怎么做,让幼儿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去做。要考虑幼儿的游戏意愿和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就要多“引”而少“教”。 首先,教师的提示和建议必须是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意愿而提出的。若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支持,认识到教师所提示的与他们的需要相一致,所建议的也是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水平上的,那么一般来说幼儿都乐意接受。其次,教师的提示和建议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这种“引”还是教师对幼儿实际需要和接受可能性的一种试探。如果幼儿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或者幼儿为了改善建构行为要付出太大努力而影响游戏意愿,那么幼儿对教师的提示或建议会不予理会,这时教师也该适时退出了。所以,教师的介入只要是站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立场上,就没有必要担心是否会影响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 最重要的是游戏机会的保障。如果幼儿不理会教师的提示和建议,极有可能是教师的要求高于幼儿的实际水平,也有可能是幼儿不理解教师的意图。即便如此,教师也没有必要为不能成功干预幼儿的建构技能而沮丧。 因为游戏本来就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只要有充分的游戏机会,即使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也会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地实现自我发展。所以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心态,那就是欣赏幼儿的游戏行为,多发现幼儿已经能做什么,对于幼儿还不能做的,有时等待和耐心更重要。 所谓充分的游戏机会,一是游戏的频率,是一周一次还是一周多次,或是每天进行;二是每次游戏持续的时间,是几分钟还是几十分钟或一小时以上,这一点有时更重要。因为幼儿构思作品、选择材料、不断调整和完善作品,这些都需要时间的保证。 一般情况下,复杂的作品需要较长时间加以构思和不断改造,在完善作品的思考中,幼儿的认知水平也在发展。 所以,即使幼儿建构的结果是一件简单的作品,我们在评价之前也必须看幼儿有多少游戏时间。比如,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围墙内就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细节,两组作品之间也不会出现一条连接的路,也就不会有这个组合起来的多体作品。但遗憾的是,时间还是太短了。 从视频中我看到,当提示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多名幼儿嘴里发出“糟糕”的叹息,他们还在搭建的兴头上,却已经没有机会再去完善作品了,所以直到游戏结束,幼儿的作品也没能达到大班幼儿的理想水平。 至于每次游戏多长时间才是适合的,这又与幼儿的实际建构水平有关。幼儿从开始游戏到实现游戏意愿而自发结束游戏所需要的时间,因年龄而不同,也因能力水平而不同。 小班幼儿、建构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搭建简单的作品,因而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大班幼儿、建构能力强的幼儿已能构思复杂的作品,他们所需的游戏时间就相对较长。 随着幼儿建构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其作品会越来越复杂,所需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如果我们每次给幼儿的游戏时间总是不能满足幼儿实际所需,那么,幼儿的建构水平也就很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