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华个人空间

成长日志

教师讲故事可以缓解孩子情绪

已有 616 次阅读 字数(1649) 2021/8/6 10:48:10

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以讲故事为载体更能走入幼儿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愿意和老师作心与心的交流,快乐健康的成长。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一定是备受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因为她有一颗童心和孩子一道成长。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得以不断更新。在故事教学中,往往发现教师总喜欢放故事录音,或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而很少自己亲自讲故事。当然,不是说放录音就一无是处,但应适时而放,适可而止。(一)教师亲自讲故事的必要性:1、让孩子的目光有的放矢。2、孩子有模仿的对象。3、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友谊。4、有助于孩子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5、发展了孩子们的多种能力。6、稳定幼儿情绪的一种方法。(二)教师讲故事的技巧直接影响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学习是孩子的天性,孩子是最主动的学习者,是最好奇和最富有探求精神的求知者。老师给孩子讲故事时满足孩子求知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他们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表演和创作能力的最佳途径。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善于讲故事且拥有讲故事的技巧,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之一。1、内部技巧,分析作品。1)分析主题讲故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你表演的这个作品,主题思想是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抓住主题思想,就必须要反复去朗读,加深理解。2)分析层次主题思想明确了,但这个作品有时从哪个方面,用哪几个层次,哪几个大的段落,通过哪几个情景,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这是讲故事前的一项重要“案头”工作。3)分析情节和人物一般来说,幼儿故事都比较短小,情节也比较简单,但是,即使是情节比较简单的作品,也不是单一的,总有个发展过程,而这情节的发展,总是和作品中人物的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情节和人物是作品的命脉。2、外部技巧所谓外部技巧,即设计创作。对故事进行分析后,我们还有运用一些外部技巧对作品进行处理,设计出特殊的语调、节奏,设计出特殊的眼神、表情和动作,设计出特殊的重音,停顿的处理。1)重音为了清楚地表达一句话的意思,更好地表达着句话的内涵和感情,必须重读或特殊处理这句话的一些字和词。分逻辑重音和感情重音。2)停顿人们说话,中间总要停顿,一方面是生理需要——喘气,另一方面也是内容和情感的需要。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和感情停顿。3)节奏和语调节奏是指语言的紧疏快慢,语调指的是语言的起伏高下。4)表情和动作眼睛在面部表情里最重要的,面部其他器官,像鼻子、眉毛、眉头、嘴的弯化,也能配合眼睛做出表情来。5)特殊技巧气息、吐字的运用。(三)要选好故事,精心挑选适合幼儿的文本。所谓适合,就是被幼儿所喜欢,同时又是幼儿所需要的,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幼儿的需求出发,精心挑选,细细品味。给孩子讲故事一定要先选好故事,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教师讲的故事有的是选自文学作家的创作,有的是教师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知道的事(包括从书刊报纸的文章里了解的事),用自己的语言、融合自己的观点说给孩子听。具备哪些特点的故事是幼儿喜欢听的呢?归纳故事的特点:1、语言通俗口语。一个优秀的故事作品,语言就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单地说,故事就是说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选定一个故事后,在文字上可以稍作口语化的加工。2、情节生动感人。故事有真实性和虚构的两种,不管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的故事,想要孩子爱听,老师爱讲,他的情节必定有吸引力,生动、感人。3、人物性格鲜明。人物和情节,被称为故事的两大要素,生动的情节是以人物的活动来实现的。没有人物的故事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人还是用拟人的手法表现的动物、植物等。听故事对发展孩子语言能力有好处,故事也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一扇窗户。从故事中,孩子可以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故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明确教师亲自讲故事的必要性,激活教师智慧,提高教师学会普通话,用好普通话,教好普通话的能力。

评论 (0 个评论)   点赞(0)

facelist

成功
  • 日志:101
  • 相册:0
  • 心情:0
  • 留言:0
  • 关注:0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