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 > 首页

幼儿健康性格及心理的正确培养 发表时间:2012/7/4 16:11:21

  • 摘要:

    20019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随着新《纲要》的贯彻实施,一些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身心  健康  道德教育 性格 关爱

     

    “人之初,性本善”,众所周知,每个人出生都是本性善良,然而,孩子的后天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了孩子们性格、心理上有了差异,再加上现在社会普遍的“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造成了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培养方法。

    孩子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影响性格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作为性格的养成,在遗传因素已定的前提下,家庭以及幼儿园的教育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说,孩子的心里健康牢牢的掌握在家长与老师手中。

    幼儿心理保健工作是一项直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让每个幼儿都有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成功经验的不断累积,对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要根据每个幼儿的身体、心理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步都能领会不同的喜悦,在自己成功的基础上再激发其进行新的学习,这样,每个幼儿都不断地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智能素质和道德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幼儿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它不仅是为小学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才打好健康心理。幼儿园做好心理保健工作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对幼儿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健康的关爱、丰富的生活、良好的教育氛围、艺术的陶冶、健康的身体等几方面。
    一:健康的关爱,包括关心、体贴、爱护、保护等,他能使孩子身心得到愉悦,健康快乐成长,使孩子体会到幸福和温暖,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去关爱别人。而关爱不等同于溺爱,不能对孩子一味的迁就,不能放任自由,需要严格要求,关爱也需要有尺度,要做到“爱之深,责之切”。

    二:丰富的生活,表现在每日都要过得丰富,要让孩子在运动、学习、游戏、劳动中体会快乐,幼儿正式性格、知识、习惯的形成期,所以对孩子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不能“揠苗助长”,只顾为了让孩子学习而限制孩子的游戏和自由。过多的学习安排反而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游戏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方式。

    三: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与幼师应有及时的沟通,可以保证孩子在家庭及学校的教育环境良性发展。良好的教育氛围能使孩子诚实、好活泼、开朗,孩子们通常以最亲近的人为模仿和认知的对象,所以父母和老师的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习惯和对孩子的态度,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启示,形成他们心理以及性格上的特征。

    四:艺术的陶冶,包含着以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陶冶儿童的个性与情操,健康的音乐能够调节儿童的情绪,也能给儿童智力的形成带来帮助。美术可以使孩子尽情的发挥想象,给孩子将故事,能够引人入胜的内容及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能使孩子增长知识,能够是孩子发挥艺术的想象,明是非,辨真理。

    五: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虽然身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但是后天的保护和锻炼,饮食的卫生,合理的作息,也是十分重要的。还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其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要使儿童的心理获得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体魄。

    儿童的心理健康通神力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将伴随的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心理健康的人,因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强调团队精神,强调努力拼搏的今天,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人生幸福的基础。过于高傲甚至狂妄,过分悲观失望甚至忧郁,处事武断或者犹豫,猜疑、嫉妒、厌恶他人甚至不能与人和睦相处,情绪过于激动不能自制,性格过分孤僻而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性格冷漠而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的人,在社会中是很难生存,也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与认同,事业上也难以成功,而这些人在生活中,也是痛苦,烦恼多于欢乐,无幸福可言。当然,心理不健康不能与精神病等同,但是精神病大多都是由于身心不健康缩造成。因此可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然而心理教育的关键,是把握幼儿心理,正确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创造自由、宽容的连好心理环境,实施家园共教,辅以一定的心理治疗和社交能力锻炼,达到心理素质各方面和谐发展。

    教师和家长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有意识地改变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溺爱和迁就,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做些小家务,给孩子更多的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机会,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独自买东西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附,提高孩子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其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主权,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应的责任。

    洛克说过:“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因此,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放在首位,才能让一颗真挚的心,绽放出美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J·H·弗拉维尔等.认知发展。邓赐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顾荣芳.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2007(12)

    [3]丁祖荫.儿童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

    [4]但菲,杨丽珠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5]展宁宁励儿情绪认知能力发展特点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7)

    [6]刘光仪,朱莉琪.儿童病因认知发展的研究.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4(2)

    [7]陈友庆.学前儿童情绪表征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郑永爱.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特点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7—8)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