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英个人空间

成长日志

浅谈托班情感教育

已有 412 次阅读 字数(1855) 2015/2/28 19:35:50

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对2——3岁托班孩子来说,老教师及时的、细致的、信任的、鼓励的情感应答是十分有利于他们健康的自我感、归属感、依恋感、合群感的形成。其中依恋感和合群感尤为重要,它们是孩子的情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孩子的认知也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家庭和托幼机构教育中,人们并不重视这些基础情感的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念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导致了托班教育中存在情感教育的“真空”大多数人认为,0——3岁的幼儿不需要到正规的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幼儿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的课程中,对于3岁以前幼儿的心理、生理及情感情绪的发展研究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许多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不属于从事3岁以前的托班教育,这就使许多民办托儿机构应运而生。有些民办托儿机构师资安排上也相对薄弱。二、家长的宠爱影响了幼儿对教师依恋感的形成早期依恋感,对幼儿的人格完善在两个方面其重要作用。一个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个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托班幼儿,正处于依恋感发展关键时期,有些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某些行为阻碍着幼儿对教师依恋感的形成。如有些家长在幼儿刚入托时陪着幼儿哭;或者找借口来幼儿园看幼儿,或干脆躲在某个角落,偷偷地观看幼儿,往往使情绪刚稳定的幼儿,一看到自己的家长就又哇哇大哭起来。如此循环往复,家长的这种不稳定情绪及言行有着暗示性,感染着幼儿,阻碍了幼儿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依恋感。三、入托前的家庭抚养方式及居住环境影响着幼儿合群感的发展合群感发展良好,有利于幼儿融入集体,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伙伴关系。很多幼儿入托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抚养。俗话说“隔代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幼儿往往百依百顺,易造成幼儿任性、孤独、胆怯等个性或产生负性情绪;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单门独户的居住状况,使得幼儿较少接触同龄伙伴。可2——3岁孩子已经有了探索外界、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想和同伴玩,却不知怎样玩,同伴间出现了矛盾,又不知如何去处理。家长往往用比较简单的方式处理问题,不知道通过创设合理的环境,让孩子们去探索,也不知道用积极的语言指导孩子的行为。由此导致了孩子的不会交往、不合群。如何改变现状,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我是这样操作的(着手)。一是更新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托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托班情感教育。托班的情感教育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1、  家长工作幼儿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教职企盼的眼光。家长们也正经历着幼儿离开身边一下子难以适应的心理“断乳期”。为此,在入托前,教师要认识到对每位幼儿进行家访的重要性。和家长谈观念,说教育心得,让家长相信教师有能力让幼儿在园玩得开心,学得开心。教师要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幼儿时间,和家长多交流,多沟通,做家长的朋友,让家长了解你,同时,主动向家长反映幼儿在园情况。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栏”,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园是如何科学合理安排一日活动的,并展示教师拍摄的幼儿活动照片、录像,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教师的工作,从而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和教师开展幼儿教育。2、  关爱、理解幼儿刚入托的幼儿,他们需要成人的理解、关怀体贴和爱护。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教师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每一个幼儿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3、  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情感具有情境性和感染性特点。更让幼儿从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对幼儿园小伙伴、教师的依恋,还需要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情感的氛围。如早上幼儿刚来园那段时间,教师可放段轻柔的音乐,让幼儿一进教室就有一个好心情;还有老师的微笑、热情的用抱的方式,将孩子从家长手中接来,并礼貌用“早上好”用语感染幼儿,幼儿会在这种情感氛围不知不觉中消除了紧张,尽快回融入到集体中来。4、  开展情感经验活动幼儿园和教师要进行情感课程体系研究,制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展有效的情感经验活动,以达到托班的情感教育之目的——快乐与兴趣。以“我喜欢的玩具”主题为例子,教师们在活动中,通过师幼互动,通过小木偶对话、折纸、送娃娃给好朋友、讲故事、念儿歌等多种活动,让幼儿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幼儿的启蒙是情感的启蒙,培养和发展幼儿积极的情感应当成为教育的主方向,相信有了机制上的日臻完善,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不懈努力,必将换来托班情感教育的灿烂明天。 

评论 (0 个评论)   点赞(0)

facelist

成功
  • 日志:185
  • 相册:64
  • 心情:0
  • 留言:31
  • 关注:0
回顶部